报告:冠状病毒对团队合作的影响
已发表: 2021-05-31冠状病毒对团队合作有何影响?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的宣布,冠状病毒病 COVID-19 于 2020 年 3 月 11 日成为全球大流行病。实施了不同的限制,但改变工人生活的限制是限制从家到办公室。 这产生了远程工作的本质,并通过混合模型定义了办公室的未来。
COVID-19 时代远程工作合作和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新趋势
本报告将讨论冠状病毒对团队合作的影响以及远程工作导致的不同趋势。
关键要点:
- 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英国等经济体的带动下,远程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幅增长。
- 谈到远程工作,利益相关者意见不一。 虽然大多数雇主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过渡,但他们不太可能继续完全的远程工作趋势。
- 虽然员工欣赏远程工作提供的日程安排的灵活性,但他们担心会错过办公环境独有的资源。
- 虽然团队合作和协作是通过数字产品来维持的,但并非每家公司都是成功的,因此需要向那些引领变革的人学习。
- 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出工人之间的混合趋势。
- 混合模型在大多数利益相关者中很受欢迎,可以被视为后 COVID 世界的规范。
冠状病毒和远程工作
远程工作是一个主要由不受传统办公环境束缚的数字现场工作人员使用的术语。 自 COVID-19 以来,这一概念变得更广泛,涵盖了数百个其他部门。
如果人们要挽救自己的生命,COVID-19 需要将远程工作作为唯一的选择。 仅在美国,每周在家工作 5 天或更长时间的远程工作者的比例从 17 人增加到 44 人。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在 2018-18 年度,偶尔远程工作者的份额也仅增长了 25%。
COVID-19 前后美国远程工作的趋势 (Statista)
美国以外的经济体
有了 COVID-19,世界陷入了停顿。 与美国一样,许多发达经济体也实施了远程工作以降低 COVID-19 的发病率。
日本
日本是那些不仅实施并维持远程工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远程工作的未来的经济体之一。 到 2020 年 6 月,日本 56.4% 的企业转向在家办公。 其中,35.4%的人在日本完全实施了远程办公。
英国
英国的远程工作也出现了激增。 在 COVID-19 之前,只有 9% 的成年人在家工作。 随着大流行,这一数字上升到在家工作 5 天或更短时间的人中的 69%。 这些数字还表明,几乎三分之二的人无意离开远程工作或转回办公室工作。
加拿大
关于在加拿大远程工作的情绪也不例外。 根据 2021 年在加拿大员工中进行的一项研究,一旦 COVID-19 大流行结束,很少有员工希望完全从办公室返回工作岗位。 只有 9% 的加拿大员工表示愿意在所有时间都在家外工作。 最大的工人群体(40.8%)更愿意一半时间在家工作,一半时间在外面工作。 另一方面,大约 15% 的远程工作者希望在冠状病毒大流行后一直在家工作。
远程工作的现在和未来(利益相关者的观点)
过去,许多采用远程工作的实验都失败了。 然而,在 COVID-19 期间,这是一种生死攸关的局面。 无论利益相关者是支持还是反对远程工作,他们都没有太多的控制权。 因此,许多专家将 COVID-19 期间的远程工作条件视为一劳永逸地改变工作环境的机会。
在 2014 年进行的调查中,69% 的远程工作人员的缺勤率低于普通办公室工作人员,这一发现对那些支持远程工作的人来说是有希望的。
尽管如此,在远程工作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出不同的反应。 Firmbee 考虑了远程工作的不同方面,发现了以下趋势:
普华永道的一项调查显示,2020 年 6 月,73% 的高管成功过渡到远程工作环境,而到 2020 年 12 月,这一比例上升至 83%。 其中,超过一半 (52%) 的人表示,当工人转向远程工作时,平均生产力有所提高。
当谈到大流行后向远程工作的完全过渡时,这些数字不仅来自雇主和雇员双方的希望。 只有 13% 的高管同意在大流行后完全放弃办公环境
对于员工来说,13% 的人赞成远程工作,而 87% 的人认为办公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使员工支持或反对远程工作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他们的经验。 经验最少的员工在远程工作期间感觉效率较低,需要一个办公环境来学习和参与。
团队沟通
普华永道对办公室的目的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员工将办公室的目的分为四个部分:
- 办公室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生产力
- 它提供了与客户互动的有效空间
- Office 使员工能够协同工作
- 它还确保维护公司文化和价值观
所有这些维度都很重要。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组成有效的团队,齐心协力,以实现工作效率。 随着大流行,这种协作和团队合作转变为数字化手段,并就积极发展、团队合作和远程工作时出现的其他困难提供了许多见解。
负面发展
作为一个团队进行社交和协作
社交化是办公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社会化对于建立有意义的工作关系和通过他人的经验学习新事物是必要的。 在远程工作时,工人们在社交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然,朝九晚五的工作和任务分开完成是不可能有面对面的互动的。 因此,63% 的员工抱怨协作减少,并敦促他们的雇主寻找团队合作和协作的新方法,并增加社会化程度。
团队文化
员工根据分配给他们的任务维护团队文化。 尽管远程工作已成为一种常态,但员工对公司忽视团队文化价值的方式并不满意。 没有真正的动力,就不可能发展出团队所期望的东西。 数据还显示,采用远程工作文化的公司中有 35% 未能举办活动来推广虚拟团队文化。 由于雇主的支持较少,员工只能尽其所能去做。
积极的发展
高层领导的可用性
在常务董事是员工与领导层之间唯一桥梁的办公环境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 COVID-19 期间,大多数经理仍在办公室,而最高领导层则方便地与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接触。52%员工们对这种通过使用数字手段保持层级结构保持联系的发展表示钦佩。
通信技术
COVID带来的最重要的发展是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 微软和 Zoom 仍然位居榜首,为商业部门的教育提供了帮助。 26% 的公司为员工提供了更多技术资源,并协助提供了沟通方式和促进团队合作。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远程工作给工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 一方面,有证据表明生产力高,压力小,另一方面,孤独感增加,合作不力。 但预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将发生巨大转变。
COVID-19 之前的情况
超过 50% 的员工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仍然不满意,并抱怨公司缺乏考虑、错过重要事件以及他们的动力和士气下降。
COVID-19 期间的情况
超过 50% 的人报告说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正在恶化,68% 的人抱怨他们在 COVID-19 期间必须工作更长时间。 或者,其他 50% 的人认为,由于日程安排灵活、无需通勤以及花更多时间与家人在一起,远程工作可以改善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平衡。
解决方案
在 COVID-19 期间,自然会找到可行且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公司正在使用许多数字产品来实现在办公环境中设定的目的。 那些在发展团队合作方面遇到困难的人应该采用这些方法。
使用 Skype 进行网络会议
Skype 已经是一个熟悉且开发良好的应用程序,有助于从办公室环境过渡到家庭环境。 但是,它的大部分功能都在 COVID-19 期间使用,例如投票/投票、问答功能和白板。 公司开发了一个快速指南,以采用 Skype 网络会议来高效工作。 该公司的用户在大流行后的一个月内激增了 70%。
Microsoft Teams 和协作
像 Firmbee 这样的良好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系统可以帮助远程管理公司的所有问题。 它提供了团队协作工具的优势,例如分配任务或跟踪时间。 但是,当您使用它的所有功能时,奇迹就会发生:预算、财务和发票管理、招聘、CRM 等等。 由于它是高度可定制的,几乎任何类型的公司都可以找到使用它来提高生产力、组织任务和掌握集体知识的方法。
ZOOM的热潮
ZOOM 在大流行期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它以前使用过,但仅限于少数部门。 对于 COVID-19,这些公司发现现有解决方案不足以吸引员工。 ZOOM 已被选中来迎合多达 500 人的团队。 因此,它仅适用于投票、白板或聊天室,也适用于举办大型在线活动。 该应用程序的客户因大流行而增加了 485%。
其他软件解决方案
MURAL 提供研讨会和实验室的功能,以使用先进的数字功能复制这些活动。 它的功能包括白板、便签、模板、时间管理工具和投票资源。 自大流行以来,其用户也已达到数百万。 另一个软件 MIRO 帮助员工创建故事、情绪板、虚拟构思、研究和设计、头脑风暴、图表和绘图,以支持敏捷的工作流程。
混合工作模式
尽管人们被迫远程工作,但完全过渡到在家工作并没有成为现实。 大多数上班族不想去办公室,愿意继续在家工作。 除了 12% 强调办公环境对工作至关重要。 然而,第三类(72%)喜欢使用混合工作模式来保持中间立场,希望不失去宝贵的办公环境以及家的舒适感。
混合模式的优势
COVID-19 期间生产力的提高对于远程工作的支持者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发展。 但是,工人和雇主共同定义了办公环境变得至关重要的某些领域。 以下是有关与远程工作相关的斗争的简要想法。
即使在舒适的家中,这些困难也使通过数字手段进行的互动和协作努力徒劳无功。 这些困难还转化为缺乏有意义的社会关系、提前任务的复杂性以及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下降
考虑到这些事实,组织正在提供一种混合模式,其中任务在远程工作和在办公室工作之间取得平衡。
对于那些在通勤和酒店等无法远程工作的部门工作的人(60%)以及他们的生计依赖于日常办公室工作的人(40%),这种考虑也是卓有成效的。
分布式或混合工作场所将使用家庭、办公室和卫星办公室为员工提供选择,并平衡办公室内和办公室外的需求。
资料来源:
统计; 普华永道; 成功的指纹; 翠; 德勤; 哈佛商业评论; 麦肯锡; 日本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