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人離開大型科技公司

已發表: 2017-10-02

欲造船,勿招人拾柴、分工、發號施令。 相反,教他們嚮往廣闊無垠的大海。 ——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

我拜訪了一位前學生,他現在是一家大型上市科技公司的首席財務官。 該公司仍然是科技行業最熱門的工作場所之一。 他們通過嵌入式軟件和服務的大部分創新來製造硬件。

首席財務官讓我留下來,因為其中一位工程總監來開會。

我希望我沒有。

——

導演在那裡抗議他的整個 70 人團隊被迫從帕洛阿爾托搬到東灣。 “今天,我的團隊中的大多數人步行上班或乘火車去那裡。 此舉將使他們再通勤45分鐘。 我們會失去很多人。”

這位主管曾向他的老闆、工程副總裁投訴,後者承認他的雙手被束縛,因為這是一個“設施問題”,設施副總裁向首席財務官報告。 因此,這是一次萬不得已的會議,因為工程總監最後一次呼籲首席財務官讓他的團隊留在城裡。

雖然這家科技公司的大部分員工都在製造業,但董事團隊由經驗豐富的軟件工程師組成。 鑑於他們只需出現在當地咖啡店就可以找到新工作,我對首席財務官的回答感到震驚:“太糟糕了,但我們需要空間。 他們很幸運能在這里工作。 如果他們離開,至少他們的簡歷上會有‘我們公司的名稱’。”

怎麼回事? 我不確定誰更震驚,導演還是我。

主任離開後,CFO 解釋說:“我們有數万名員工,按照我們不斷增長的速度,幾乎不可能跟上灣區的空間需求。 你知道,對於我們的 CEO,‘愛我們或離開我們’從一開始就是他的政策。” (巧合的是,二十多年前,CEO 是我的一家初創公司的實習生。)我問道,“現在這家公司已經上市,而且規模已經變得如此之大,政策是否發生了變化?” 首席財務官回答說:“不,我們的首席執行官認為我們的使命是改變世界,你真的必須想在這里工作,否則你應該離開。 而且因為我們被想要為我們工作的人的簡歷所淹沒,他認為沒有理由改變。”

為你推薦:

元界將如何改變印度汽車業

元界將如何改變印度汽車業

反暴利條款對印度初創企業意味著什麼?

反暴利條款對印度初創企業意味著什麼?

Edtech 初創公司如何幫助提高技能並使勞動力為未來做好準備

教育科技初創公司如何幫助印度的勞動力提高技能並為未來做好準備……

本週新時代科技股:Zomato 的麻煩仍在繼續,EaseMyTrip 發布強...

印度初創公司走捷徑尋求資金

印度初創公司走捷徑尋求資金

據報導,數字營銷初創公司 Logicserve Digital 從替代資產管理公司 Florintree Advisors 籌集了 80 盧比的資金。

數字營銷平台 Logicserve 獲得 80 盧比的資金,更名為 LS Dig...

我不知道什麼更發人深省,我認為作為一家鬥志旺盛的初創公司可能有意義的政策,現在正被應用於一家擁有 10,000 多名員工的公司,或者這句話,“......我們的使命是改變世界,你真的必須想在這里工作,否則你應該離開……”當現任 CEO 是我的實習生時,我使用的那句話一模一樣。

成人監護

在獨角獸(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初創公司)迅速崛起之前,當董事會仍處於控制之下時,他們在發現產品/市場契合後“鼓勵”聘請創始人的“成人監督”。 當時的信念是,大多數創始人無法快速獲得人力資源、財務、銷售和董事會治理技能以引導公司應對流動性事件,因此他們聘請了職業經理人。 這些新任 CEO 也將起到剎車的作用,以緩和創始人的過激行為。

在過去的十年中,技術投資者意識到這些專業的 CEO 在最大化產品週期方面是有效的,但不是在尋找產品週期。 然而,技術週期已成為一台跑步機,初創企業要生存,就需要處於一個持續的創新周期中。 這需要保持多年的創業文化——誰最適合做到這一點? 創始人。 創始人在混亂和無序中感到很自在。 相比之下,職業經理人試圖給混亂帶來秩序,並經常在此過程中扼殺創業文化。 風險投資公司意識到,教創始 CEO 如何發展公司比教專業 CEO 如何為下一個產品週期找到新的創新更容易。 他們是對的。 在我訪問的公司中確實如此——在過去的五年裡,已經出現了 200 多家其他獨角獸公司,而且大多數仍然由他們的創始人掌舵。

因此,這家初創公司發現自己擁有一個“對創始人友好”的董事會,他們相信如果創始 CEO 繼續經營公司,公司就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長。 這位創始人的現實扭曲場吸引了大批與他有共同願景的員工。 這太引人注目了,每個人都工作了很長時間,只拿很少的薪水和一些股票。 他們很幸運,他們把握了時機,在痛苦的幾年後找到了產品/市場的契合度,然後上市了。 當他們的股票變成現金時,這些早期員工得到了回報。

問題是,在員工人數超過 1000 人的某個時間點,巨額收益從上市前的股票和隨後的 IPO 上漲結束。 但這位 CEO 從來沒有註意到他公司其他 95% 的股份的收益已經結束。 乘坐他的私人飛機飛往他偏遠的公司地點,並被他現在價值數千萬美元的早期員工所包圍,“你真的必須要在這里工作,否則你應該離開”的口頭禪對最近的一次空洞僱員。

該公司現在正在吸引一些實習生,他們確實希望這家熱門公司的名字出現在他們的簡歷上。 但由於薪酬遠低於平均水平,他們只待了足夠長的時間來充實自己的簡歷,然後離開了薪水更高的工作——通常是在一家初創公司。

而且由於認為這是一個工作的好地方的高級工程師越來越少,公司最初的技術優勢已經開始受到侵蝕。

叫醒服務

創始人經營大公司的缺點是沒有書面的最佳實踐,沒有課程,根本沒有標準模型。 鑑於過去,隨著初創公司成為大公司,創始人作為一個群體很少負責,這不足為奇。 將那些通過敏捷、無情、頑強、經常進取、不理性,有時甚至是可以推動組織發展的 CEO 來發展業務的創始人重新編程是很困難的。

這意味著快速學習一套新技能; 當他們的控制範圍不再能夠涵蓋整個公司時,通過直接下屬工作,昇華大自我; 並構建可實現規模的可重複流程。 有時,這僅發生在提供警鐘的危機之後。

當一家初創公司擴展到一家公司時,創始人和董事會需要意識到最重要的轉變與系統、建築或硬件無關。 它們是關於公司最寶貴的資產——員工。

偉大公司的創始人弄清楚如何保持激情,但將人置於流程之前。

後記

我現在可以講述這個故事了,因為導演離開了公司,在不同的細分市場創立了自己的創業公司。 在接下來的六個月裡,他所在團隊中被要求搬遷的 70 名員工中有 55 人離開了。 其中 25 人加入了他的新創業公司。 剩下的 30 個人呢? 成立了六家新的初創公司。

得到教訓

  • 當你成長時要小心意想不到的後果
  • 認識公司規模的過渡邊界
  • 認識到小時候推動創新文化的因素可能不再適用於大公司。

【史蒂夫·布蘭克的這篇文章首發於官網,經授權轉載。】